青春筑梦乡村,河南大学学子赴开化研学调研赋能清水鱼共富路

当建筑学邂逅乡村振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25年8月,河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研究生团队奔赴浙江衢州开化县,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研学专项训练营,于青山绿水间探寻“研学+共富”创新密码,以三天调研书写建筑学实践答卷,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研学注入活力。

图 1 训练营入村仪式

从校园到乡村:用建筑思维解构“研学内核”

“以研学带动共富,让乡村更美好”,开营仪式主题词,让团队深切感知乡村振兴使命。作为建筑学研究生,他们习惯从“空间营造+文化传承”双维度剖析:乡村研学,“骨架” 是场地资源,“血肉”是文化基因,“灵魂”是共富闭环。

在根缘小镇专项培训,团队聚焦建筑空间区域划分,探讨适配不同学段需求的空间利用方式。为低龄段打造“游戏化探索”区域,为中学段规划“系统性研究”空间,未大规模改造建筑,而是依场地特点合理分区,保障功能区协调与灵活。

项目论证时,细节考量尽显专业:建议以本地毛竹改造鱼塘体验区护栏,呼应乡村生态,契合《儿童建筑安全规范》。设计细节获专家认可,也让团队坚信,建筑学不只是冰冷图纸,更是赋能乡村的 “空间激活剂”。

图 2 团队成员论证汇报

从课堂到田野:用建筑眼光检验“研学基地”

调研次日,团队开启“田野实践课”。在青创工作坊,成员研讨依据乡村现有建筑资源,通过合理空间划分与功能设计,提升研学基地适用性与可持续性,满足不同学段需求。

在何田乡研学基地,团队以“空间五感评价法”捕捉细节:低龄区鹅卵石滩平整度控制误差≤2cm,避免学生绊倒;非遗展示区空间利用率小于30%,保障展陈流线顺畅。细致观察让调研笔记化作“可落地改造指南”,为后续设计方案筑牢根基。

图 3 团队成员实地调研

从调研到赋能:借建筑基因填充 “方案细节”

最后一日,团队融合“非遗文化与生态资源”,以建筑与文化共生视角深化设计。手绘记录老鱼塘“鱼草共生”生态空间,设计“鱼塘生态研学课程”,借岸边灌溉风车、活水循环模拟装置,助学生理解清水鱼养殖科学原理,让建筑视角融入方案细节。

返程时,团队带回老乡馈赠的玉米、南瓜,更收获“空间赋能乡村”灵感。这些田野观察,将为乡村研学方案提供鲜活实践依据。

图 4 团队成员记录鱼塘

河大建筑青年说:让论文写在乡村 “空间” 里

三天调研,团队体悟深刻:乡村振兴非口号,需以“专业耐心+在地热爱”践行。作为建筑学研究生,优势不仅在设计图纸,更在“空间问题解决力”,让细节为乡村研学筑牢专业支撑,是使命所在。

后续,团队将持续打磨调研成果,把河南大学建筑学力量融入开化乡村沃土,让乡村未来在建筑青年“空间接力”中绽放更美好模样。

(河南大学: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