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乡村振兴促进|培小文面花筑梦团开展非遗活态传承活动

2025年7月15日-2025年7月30日,西安培华学院培小文面花筑梦团深入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支充满青春活力的团队以“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实地调研、技艺学习、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为洛川面花这一传统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取得了丰硕成果。

解码洛川面花的文化根脉

7月15日,团队首站走进洛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开启了探寻面花文化传承脉络的实践之旅。在陈列馆内,团队成员们系统学习了洛川面花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通过馆内工作人员的详细介绍,大家了解到这项源自农耕文明的民间艺术瑰宝,以其"造型精巧、色彩绚丽、寓意吉祥"的特点,凝结着代代手艺人的智慧结晶。馆内的王维老师特别强调,面花不仅是节庆祭祀的重要载体,更是洛川乡村生活记忆与文化基因的生动体现。队员们也深入理解了面花在乡村社会中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图为馆内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介绍洛川面花的价值)

共探面花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

为进一步探索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路径,7月16日,团队与洛川县文化馆联合举办了专题研讨会。会上,王维老师系统梳理了面花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成果,提出了产业融合、文旅赋能、政策支持三大发展方向。团队成员积极参与讨论,这次研讨会不仅为面花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注入了新动能,更让团队成员们明晰了实践方向,坚定了传承创新的信心。

(图为王维老师开展专题研讨会)

触摸面花传承的真实肌理

7月17日-7月18日,团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走访政府部门时,队员们了解到政府对面花非遗有基础保护框架,包括出台政策、登记传承人信息、推动技艺记录与数字化保护。与非遗传承人王金焕老师的深度对话,让队员们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技艺的魅力与传承的艰辛。孙改群老师手把手教导队员们制作面花的场景令人动容,她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传统技艺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团队成员。在乡村走访中,村民的意见与反馈为团队后续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这些实地调研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面花非遗传承虽有一定基础,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图为团队成员前往传承人家中开展入户调研)

青春巧手塑面花凤凰

7月19日-7月29日, 团队成员们走进非遗传承人田雪楼的家中,亲身体验面花制作的实践环节。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从最基础的部件做起,逐步完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面花凤凰。从冠羽、翅膀到尾羽,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队员们对非遗技艺的敬畏与热爱。当最后一只色彩斑斓的凤凰完成时,桌面上仿佛出现了一群蓄势待飞的神鸟。这十天的沉浸式的体验不仅提升了大家的动手能力,更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年轻学子心中深深扎根。

(图为非遗传承人田雪楼老师传授面花技艺)

青春力量为非遗传承注活力

7月30日,团队与洛川县秦寨行政村党群服务中心举行的授牌仪式,标志着校地协同传承传统文化新篇章的开启。这个青春与非遗相遇的时刻,为面花传承注入了全新活力。当地村民说:“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对面花这么感兴趣,我们这些老手艺人也更有干劲了!”这种代际之间的文化传承,正是非遗保护最动人的场景。

(图为培小文面花筑梦团与秦寨村举行挂牌仪式)

以青年担当让面花飞向远方

展望未来,培小文面花筑梦团将持续深化“非遗+乡村”的实践探索。正如团队负责人所说:“我们不仅是学习者,更是传播者,要让洛川面花这项传统技艺飞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次“三下乡”活动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担当,他们用青春的脚步丈量文化厚度,以创新的思维激活非遗传承,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书写了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精彩答卷。(西安培华学院:培小文面花筑梦团)